苏建盛:柴烧界里的“玩味”青年丨“德化瓷谷仙境”柴烧艺人专题报道

小陶陶 2020-07-23   2706
1152
1


苏 建 盛

青年陶艺师

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

焰岩工作室创始人

编者按:在采访的多位柴烧手艺人里,苏建盛是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位柴烧艺人。因为他就像爱迪生发明一样,喜欢探索、喜欢尝试,不断创作出令人惊艳的新作品。

与“瓷谷仙境”山环水绕、绿竹丛丛的创作环境不同的是,苏建盛的工作室是坐落在闹市居民区内的一座白墙黑瓦、深檐长翘的闽南古厝里,它是苏建盛家族的祖宅。选择在此进行柴烧创作既是苏建盛内心怀旧情怀的使然,同时也是他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无声传承。而古厝四合庭院的建筑构造,也为苏建盛在这片闹市中寻得了一份宁静与自在。

正是这份宁静与自在的天地,让苏建盛可以潜心专研柴烧艺术,设计创作出琳琅满目、标新立异的柴烧作品,摆满古厝里每一行每一列的展架上。不过这些作品创作的背后,苏建盛也是历经了无数的艰辛与努力。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回溯起2008年创业初期的经历,没有可跟随学习的师父,没有家人的支持,苏建盛凭着对柴烧的一片痴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柴烧的研究创作,烧制的前二十窑作品几乎都是废品。尽管如此,苏建盛还是继续一窑一窑的烧,一窑一窑的总结人与窑、窑与火、火与泥之间的关系。他说,如果连自己喜欢的事都不能坚持做下去,那还有什么事是能坚持的呢?

好在瓷都德化是一个创作氛围良好的城市,这里的制瓷技术精湛,这里的瓷土资源丰富,这里的瓷艺人才辈出。因此,苏建盛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成本去研发材料和工艺,只需以勤勉的姿态去学习制作技艺,以求知的精神去探索柴烧的世界。慢慢的,他烧制的作品越来越富有变化,落灰窑变越来越饱满,他的工作室也渐渐有了起色。

变着花样的“玩”柴烧

可是,苏建盛并不满足于只追求作品的烧成效果,他喜欢变着花样的“玩”。比如,将树叶与坯体一起放入窑內,烧出具有天然树叶纹理图案的柴烧品。将不同色泽的瓷土与陶土混合拉坯成型,烧制出如田野般纵横交错的纹理效果。还有将柴烧品与瓷绘工艺、鎏银工艺、雕塑工艺、捏塑工艺等等结合,为我们开拓了不一样的艺术视野。可以说,在苏建盛的工作室里,没有什么工艺是不能与柴烧结合的。

他说:“只要勇于尝试,你会发现很多工艺是相通的,所以每次创作我就像爱迪生发明一样,不断尝试往作品上加不同的东西,也因此时不时会收获一些意外之喜。”

除此之外,苏建盛还喜欢到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他的几款爆裂纹理的柴烧品,就是受自然中泥土爆裂肌理的启发。为了能做出逼真自然的效果,他首先让泥土的表面达到极干的效果,并且内部保持潮湿的状态,然后从内往外揉捏泥土,进而使泥土表面达到自然爆裂的效果。

有意思的是,他还会到山上去挖泥料,随机将泥料混搭,调配成新的泥料。但具体会是什么成色效果的泥料,只有历经窑火的检验才能知晓,这种未知的期待,让苏建盛越做越兴奋。正如赌徒一般,每一次柴烧都是与窑神的对赌,结果揭晓的那一刻总是令人心跳加速。不论是如约而至的成效,还是未邀自至的惊喜,亦或是不如人意的失望,它们都如引力般,吸引着苏建盛沉醉于此。

柴烧是一门辛苦的艺术

熟悉柴烧创作的人都知道,柴烧品从拉坯,到修坯,再到烧窑,可以说是一个耗时长,耗力大的制作流程。每一步都耗费了匠人的无数精力与时间,才能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面成色,才使得柴烧品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不过,一窑烧制,真正能实现身披金光、涅槃转凤的柴烧品只在少数部分。但不论是成是败,它们都同等凝集着匠人的工艺与工时价值,所以遇上涅槃失败的柴烧品,苏建盛总会心疼不已。

为让精心创作的作品都能实现浴火重生,苏建盛总会不厌其烦的在柴烧前,将作品放在800-900度的温度中先行素烧一遍,以此固定好坯体的型,同时将开裂、起泡、变形的失败品挑选出来,进而提升后期柴烧的成品率。

对于釉水成色、火痕纹路不佳的作品,苏建盛也不会轻言放弃它们,而是选择让它们二次回炉,重新调整窑位,重新为它们的成功蜕变不眠不休的守护。

所以说,柴烧不仅是一门好玩、惊艳的自然艺术,更是一门辛苦的艺术。每一件柴烧品成功涅槃的背后都饱含了苏建盛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柴烧艺术纯粹、本真的执着追求,没有任何的娇弱造作,这正是苏建盛柴烧品的价值所在。我们也期待着未来苏建盛在对柴烧艺术的钻研与探索中,能挖掘出更多的艺术创作可能性,不断丰盈自身的柴烧艺术色彩。

部分作品展示

扫码了解匠人更多作品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1)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