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人物画漫谈 中国画对青花瓷人物纹饰的影响

小陶陶 2018-09-15   中华陶瓷网2770
1076
0

元青花罐 《鬼谷子下山》


元青花梅瓶 《萧何月下追韩信》

    景德镇的青花瓷,到了元代已经烧制得很成熟。在元青花纹饰中,有一类是历史人物故事。这类题材的作品在元青花纹饰中为数不多,但却极大地提升了景德镇青花瓷的文化品位。

    中国画发展到元代,其审美风尚、艺术追求、艺术样式都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元青花瓷上人物纹饰的绘画样式和题材,无疑是受到了中国画的影响。

    元代异族统治,社会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人物画处于衰落状态。此时期的人物画家钱选、赵孟頫、刘贯道、张渥、任仁发、王绎等的人物画作品大多也是避世,往往以创作汉民族的历史故事和佛画之作来寻求心灵慰藉。一些文人画家,为生活所迫而流落到景德镇画瓷瓶。他们的绘画修养和水平高于一般的民间画工,所绘人物纹饰明显体现出人物画的审美倾向及文化品格的追求。

    比如元青花罐《鬼谷子下山》(上图),内容为鬼谷子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画面上,老者鬼谷子乘坐一辆由狮虎二兽拉的双轮车前行。通过狮虎与车体呈向下倾斜的动势描写,以及狮虎的抬头、蹬腿、甩尾的动态描写,表现出车速之快。另一件元青花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下图),内容为萧何向刘邦推荐军事奇才韩信的故事。画面上一个骑马一个牵马。骑马者,头戴官帽身穿官服,脚穿皂靴,猛地回头,一手持鞭,一手急拉缰绳勒马停下,此人应是萧何;另一人头扎纶巾,身着文士长袍,牵马漫步前行,此人应为韩信。韩信报国无门而出走的沮丧神态,萧何求才心切、星夜追赶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中国画对青花瓷人物纹饰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绘画理念。

    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也是对画面的总体要求。上述元青花瓷代表作,人物形象动态的描绘,人与人之间、人物与配景之间关系的表现,都很好地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中国画的“传神论”也是人物画的重要原则。“传神论”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提出人物画要“以形写神”。在人物画的创作方面,中国画讲究人物不仅要画得像,还要画出人物的精神。这一创作理论在元青花瓷人物造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运用。

    其二是表现形式。

    中国人物画早期的绘画形式是勾线平涂填色,战国时期的帛画是很好的例子。到了汉代,西域的佛教艺术进入中国,中国画吸收了佛画中的凹凸渲染方法,逐渐演变成了勾线加渲染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后来一直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之后的中国人物画方面,发展出了许多线描的样式,如铁线描、高古游丝描、兰叶描等。元青花瓷人物纹饰的画法,都采用了中国人物画勾线染色的绘画形式。元青花瓷人物纹饰的画法,一般比较工整,线描往往采用中国画有粗细变化的兰叶描和钉头鼠尾描,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萧何的衣纹描写;也有用没有粗细变化的铁线描法,如《鬼谷子下山图》中的鬼谷子衣纹勾画及拉车狮虎的描绘。元青花瓷人物画除了勾线,在用墨染色方面也同样受中国人物画渲染方法的影响。元青花瓷人物纹饰中的染墨处理,多采用有浓淡变化对比的渲染法,画面的黑白关系处理得当。

    元青花瓷人物纹饰,开启了将中国人物画的形式和内容引入青花瓷纹饰的先河,提升了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对明清青花瓷人物纹饰的兴盛,从题材内容到艺术表现手法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苏晓薇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