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皇家御器厂为何选在江西景德镇 而不是浙江龙泉

小陶陶 2018-11-05   瓷讯2459
1495
0

从公元八世纪唐人设立官窑到1911年清朝覆亡,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存在了一千多年。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尤其是在道光朝以前,我们很难在官窑器的制作史上找出一个富于个性的瓷绘大师。从督陶官唐英所建的“唐窑”开始,瓷绘进入到百家争鸣阶段。唐英督造的瓷器不但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而且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他绘制的诗文笔筒和书写的《朱文公家训》瓷板等,颇具文人气与书卷气,完全脱开了宫廷官窑的碧丽堂皇和缺少文化内涵的窠臼。清王朝到了道光、咸丰朝,国势江河日下,尤其是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朝政和整个社会陷入令人窒息的阴霾中。景德镇御窑厂也一改往日的繁盛,珠山石畔,半弓园里,浅草残枝间都是细弱的虫吟,入夜的窑火也显得虚空而疲倦。在这样的情势下,千年古镇里忽然吹进一股清新的风,接着是小楼细雨,深巷杏花声声。这就是兴起于民间的瓷绘艺术:浅绛彩瓷。这种由瓷绘者独立完成的低温釉上彩瓷深受市场欢迎,也为喜欢文人画创作的画家们找到了一条新的生存之路。同时,这种瓷绘艺术也很快传入濒临倒闭的御窑厂中,在金品卿和王少维的两支笔下,民间艺术得以进一步升华,御窑厂里出现了“瓷本绘画”——浅绛彩瓷正式登上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殿堂。

清 程门浅绛花鸟山水琮式瓶


清 金品卿 花鸟山水琮式瓶


清 王少维浅绛彩九老观峰大瓶

浅绛彩瓷的出现,是中国瓷业走到绝望之时的新生。它的诞生过程先是民间,然后进入御窑厂,高潮时达成御窑厂与民间同生共荣。从当今存留下的浅绛彩瓷作品看,在清同治和光绪两朝,浅绛彩瓷以生龙活虎般腾踔的节奏,让瓷绘艺人们如大梦初醒般心花怒放。浅绛彩瓷的繁盛一直延续到光绪末年,这是一场美丽的瓷本绘画的创作热潮。这热潮里有灵性,灵性里有战栗,瓷绘家们终于在瓷作上寻找回了自己,实现了个性价值的最大发挥。浅绛彩瓷的诞生确实是瓷绘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它将瓷绘工艺转变为瓷本绘画,并使这一绘画形式得到定型,让民国的新粉彩和后来的文人画家在瓷上绘画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的价值与地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从技法上看浅绛彩瓷的绘制更接近于绘画。浅绛彩瓷打破了官窑瓷的制作程序,瓷绘者从图稿设计到彩绘完成均出自一人之手。瓷绘艺人第一次将自己的名字落款于瓷画。“浅绛”作为中国瓷本绘画的定型之作,集中国瓷、中国画、中国书法、中国诗词、中国篆刻这五种最具中国特色最有文人气的艺术于一体,可谓国粹艺术的大集合。浅绛彩瓷的拓荒之举为后来的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文人新粉彩及青花瓷本绘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浅绛彩瓷集最具中国化和书卷气的艺术于一体,第一次集体有意识地署上创作者的名款和纪年,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两个重大转变:瓷上绘画由御窑匠人和民间匠人向文人的转变;由“描”向“写”的转变。将瓷绘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创作,使一批有个性且在纸绢画上有不凡功力的文人画家一反官窑程式化的描摹手法,在瓷上浑洒笔墨,尽情抒写胸中逸气,表现了文人画那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风骨,创造了中国瓷绘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它那一个个在以往瓷器上难以见到的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清雅画面,一个个或寥廓或幽秘或温婉或张扬的敻绝而脱俗的境界,都会让人的审美情致深陷其中,陶醉其中。在这种艺术面前,让人没有错愕,没有疑惑,没有杂念;有的只是赞叹,还有透过那清澈的釉彩,与文人瓷绘家的亲切如梦境的晤谈,以及文化观照下的传统魅力和我们欣赏者所升华的一片无尘的心境。这是瓷绘艺术中的顶峰,是美术领域里的国粹,将中国瓷本绘画的圣火传给了另一个顶峰。接下来,以“珠山八友”为主的新粉彩手中——浅绛彩瓷的千秋功绩就这样得以彰显出来。

程言浅绛彩山水瓷板

清 周友松浅绛彩人物瓷板

清 俞子明 浅绛人物花鸟海棠瓶


“咸丰3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5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太平军在景德镇长达7年之久(大约是1853至1860年)。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还要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沽。咸丰5年(1855年)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现藏安徽省黟县文物管理所)便是一例。在上述300余件器物中,咸丰朝所画浅绛彩瓷只有两件。这是最早一件,也是程门画浅绛瓷已知最早的一件实例。另一件是张子祥(张熊)在咸丰6年(1856年)所画的《四清图》瓷板画。在咸丰朝,浅绛瓷是原御窑厂画师们在生活重迫下的一种艰辛尝试,但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新艺术品种繁盛的开端。

清 陈子常花鸟帽筒一对

清 梅峰樵花鸟笔筒


同治5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同治7年(1868年),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但同治婚后两年(1874年)便去世了,时年19岁,在位13年。虽然同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烧瓷却很少,新御窑厂亦家底全无,画师们只好以画浅绛瓷维持生活。如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周子善、汪藩(字介眉)、俞子明(字静山)、吴少萍、程言(次笠)等,此时他们都有作品出现,且均绘于同治元年至同治13年之间。有趣的是在同治5年至9年,却难觅其作品的踪影,也许当时他们正忙于重建御窑厂和为同治婚礼绘瓷吧。同治朝画浅绛瓷的作者,除御窑厂那批画师外,少见其他画者。应该说,浅绛瓷在同治时还正处于兴起的阶段。兴起的带头人便是御窑厂以程门为首的画师们。进入光绪期,浅绛彩瓷大放异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细兼备。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都是在光绪时期生产的。光绪一朝34年中,大体可以看出画师们的更替关系。为此,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即光绪10年,中10年和后14年。

清光绪 李蕴辉浅绛彩人物琮式瓶

清 许品衡浅绛博古捧盒


光绪前10年(1875——184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周子善  俞子明  程次笠

江永源 罗允夔  罗旸谷  李维翰

任焕章(字巍山) 汪  章    经生

黄士陵 潘福泰  邵美之  万子铭

蒋玉卿 周友松  梁楚材

胡有农(字子耕) 李蕴辉  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达山

范金镛   联碧   吟香居士等。

光绪中期10年(1885——1894年)浅绛瓷画师有:

程门  王少维  王凤池  金品卿

汪潘  程次笠  李友梅  俞子明

江永源 任焕章  汪  章

蒋玉卿 余焕文  朱少泉

王岐山 陈子常  汪绰章  江楼梧

周鼎(字筱松)  许品衡  李端山

方家珍 汪照藜(字筱青)  方少溪

张云(字子英)  李梦丹(字子乔)

许子成 徐善琴(字长庚)  南樵子

梅峰樵 高心田  万辅廷  吴待秋

胡荣发 张舍云  汪棣(字友棠)

黄铭光 李松如  雷光亨  雷桂泉

胡干  许达生  茂盛   清标

启明  何明谷  舒以氏  喻春

锡泉氏 少卿   秀山氏  江潮宗。

光绪后14年(1895——1908年)浅绛瓷画师有:

王少维 金品卿  王凤池  程次笠






责任编辑:苏晓薇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