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绞胎瓷器 神奇的纹理装饰工艺

小陶陶 2018-09-20   中华陶瓷网2736
821
0

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

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等,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特殊品种,堪称制瓷精品。



大英博物馆

唐代公元714年前后,巩县窑除烧造白瓷外,还烧三彩和绞胎。之初的绞胎瓷技术尚不成熟,多数绞胎的纹理则以乱纹、回纹为主,在瓷或陶的表面进行绞胎。所施的釉色多以低温黄鼬、绿釉为多见、瓷胎白较差。


 



剑桥大学博物馆




维多利亚博物馆

      陕西、河南两省的唐墓都出土过这类器物, 有杯、盌、三足小盘、长方形小枕等。杯多小型,有的杯身稍高,有的较浅。盌有唐代习见的弦纹盌,口外撇,盌身浅而近于垂直,盌身中部凸起一条弦纹,圈足。三足小盘为浅式,盘口沿平折,盘底坦平,下有三个矮小的乳足。长方形小枕为晚唐五代流行的式样。其制法大致是把制好的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后粘合成形,(底部一般都不用绞胎)阴干后将四角修圆,在背面挖一个圆孔,最后施釉装坯入窑烧成。绞胎瓷器的制作工艺比一般色釉瓷器繁复。

     绞胎瓷器之中还有一种小枕,枕面上绞出三组圆形的团花,成等边三角形排在枕面上,三组团花大体相同,构成一幅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这种绞胎似是模仿漆器的犀毗工艺。绞胎枕传世品较多,流散到国外的也不少。据此又可知,当时有专门从事生产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现了“杜”、“裴”等名家刻款。

大都会博物馆

波士顿博物馆

明斯顿博物馆绞胎杯

明斯顿博物馆绞胎三足炉

佛利尔博物馆

瑞士博物馆


绞胎釉填彩“杜家花”枕,晚唐。高11.2厘米 长22.1厘米 宽13.2厘米

      通体黄釉,中心为圆形绞胎纹,内有五瓣花纹。内心为放射状花纹,两侧有圆形和扇形花纹,枕面其余部分及各个侧面均饰戳印放射状花纹,底部有釉,满饰条状划纹。


上海博物馆



唐绞胎骑马射猎俑 高36.2 長30厘米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博物馆



洛阳博物馆


焦作博物馆



扬州博物馆的“唐代巩县窑黄釉绞胎碗”,纹理变化多端,线条犹如行云流水,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种新工艺,为河南巩县窑产品。唐碗高4.2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外撇,圈足底。于1990年在市汶河北路信托大厦工地出土。

南越王博物馆

镇江博物馆

山西省博物馆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


















责任编辑:苏晓薇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