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一个把泥土变成黄金的地方 山旮旯里飞出了金凤凰

小陶陶 2019-06-18   泉州晚报1555
965
0

瓷都新貌(张志聪 摄)

有时候我会莫名其妙地问自己:方圆不过56平方公里的家乡,何以名扬海内外?是神秘的大兴堡还是众多的古窑址,是藏在岁月里的水车坊,还是薪火依旧的月记窑……记得小时候,最常做的事便是提上篮子与小伙伴一起捡拾碎瓷片,也不用到多远的地方,村前村后,处处可寻,然后抬到溪里淘洗干净,卖给陶瓷加工站换些零用钱;也常屁颠屁颠地跟在父亲的后面走在去南岭窑的石板路上,阿爸给我讲得最多的是窑坊公林炳和九天玄女娘娘引渠建碓、傍山筑窑的故事。说早在唐咸通五年(864年),邻村有个叫颜化彩的先贤不但写了一本叫《陶业法》的书,还绘制了一幅千古流芳的《梅岭图》。还说家乡有个非常了不起的魔力——可以将泥土变成黄金!

可是,既然泥土可以变成黄金,为什么当年我家那么穷,我的家乡还是穷乡?记得小时候,母亲做瓷活的那个厂是村里最大的一家陶瓷工厂,说是厂,可根本算不上厂,只是一个简易搭成的“四脚棚”。母亲窝在棚里,汗流浃背,满手是泥,单调重复着一个名叫拉坯的动作……母亲脾气不好,常喝令我们,不准我们靠近,怕那还没经过高温煅烧的器皿给毁了。我心里有了气,便诅咒那些还只具雏形的汤匙烧制不成。果不其然,母亲做的汤匙经煅烧后,不仅色泽带黄不白,表面还带有微粒。那时的我,是不懂心疼母亲的白费力,只会暗自庆幸咒语灵验。长大后,方晓得不是咒语灵验,只是当年的烧制技术还有待提高。

上了小学,邻村,也就是我国史载最早的陶瓷专著——《陶业法》的作者颜化彩的家乡,建起了一家真正称得上瓷厂的“方格陶瓷厂”,母亲成了那里的贴花工人。这个时候,瓷厂生产的依旧是碗、汤匙之类的日用瓷居多,但烧制出来的技术比起早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均匀,款式也多,还增加了贴花。贴花,也称移花技术,即用特制的工业酒精将花纸上的彩色图案移至陶瓷坯体或釉面上,增色美观了许多。后来,瓷厂新增了捏花工艺,母亲成了第一批捏花工人。捏花与贴花虽说只一字之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工种,确切说捏花高于贴花,是一门艺术。母亲很用心地学,也勤快,可是我家依旧穷,我的家乡还是穷乡。我懊丧到了极点,心想即使把这些碗啊、汤匙做得再好再漂亮,真的如父亲说的可以让泥土变成黄金,可这也是小钱,勉强够温饱的小钱。山旮旯里是难飞出金凤凰的!

可是,山旮旯里真的飞出了金凤凰!

当双脚刚步入由120多位当地企业家众筹建设的陶瓷茶具市场,我的心不由为家乡发出赞叹。是的,这个生我养我的穷乡僻壤已日渐成为一颗璀璨耀眼的星,正在为世人所接受,它不但填补了世界瓷都现代化专业陶瓷交易市场的空白,还成了全国最大的茶具产业集散高地与陶瓷文化、文创产业特色窗口……回头看看,二十世纪90年代末,外地求学三年是我离陶瓷最远的日子,却是家乡陶瓷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初步形成陶瓷产业集群,完成了以电代柴、代油的陶瓷烧制“能源革命”,还相继开发出色釉瓷、结晶瓷、轻质瓷、骨质瓷、玉瓷、红壤陶、低中高温瓷等新种类,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并驾齐驱的陶瓷生产格局。可是,那会儿的我对家乡陶瓷的历史、精髓和价值还是懵懵懂懂的。直到前几年,我的家乡,一个小小的山城获称“世界陶瓷之都”, 是全国最大的陶瓷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我才猛然醒悟家乡已不是过去的家乡,家乡的陶瓷已不是过去的陶瓷。现在,不管是素净淡雅的青花瓷、莹润如玉的白瓷,还是走红海内外的红壤陶、瓷塑艺术品都逐渐走向高端市场,其内在坚挺的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正被收藏爱好者发现,成为近些年来具有投资收藏价值的品种……是的,近些年来家乡的陶瓷在拍卖会上频频传来佳音,价位上百万元的作品越来越多,其中一件何朝宗白釉达摩陶瓷立像更是以1139万元落锤。而更为喜人的是,家乡在注重陶瓷发展的同时不忘生态保护,百姓富了,环境美了。外县的朋友来,每每都喜欢住上两三天,他们开玩笑说,德化人过的日子就是神仙的日子——住的是青山绿水的仙居地,喝的是一级达标的纯净水,吃的是纯天然绿色的有机食品,天天活在负氧离子中不说,还搓个泥条就可把钱赚。

我骄傲地笑了,为家乡有把泥土变成黄金的魔力!

(作者:郑那君 系福建戴云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干部)

责任编辑:黄敬伟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