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中国陶瓷泰斗张守智教授

小陶陶 2020-05-27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文化周刊 、瓷讯2101
812
0

      2020年5月26日20:00,中国陶瓷泰斗张守智老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一个中国陶瓷百科全书式的智者,一个为陶瓷事业奉献终身的老人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张守智,1932年出生,河北平泉县人生,1954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科,1956-199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教授设计。后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历届中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评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著名的陶瓷艺术设计家。

      1992年,张守智获国务院授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荣誉称号;2007年,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

用导师送的尺子和量杯,测量陶瓷设计人生

       张守智,195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陶瓷科时,就跟随祝大年老师参加周总理下达的1953年“建国瓷”设计的辅助工作和产区监制实习。

      1954年,在景德镇艺术瓷恢复工作中,张守智与景德镇艺人共同完成了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即“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展览”的多项创作设计任务。这些经历不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坚定了他“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日用瓷设计专业方向。

       毕业后,张守智留校做代职研究生,课题项目为《日用陶瓷设计》。他至今记得确定课题方向时,导师祝大年教授曾交给他参与设计“建国瓷”时用的一把尺子、一个量杯,鼓励他用这组量具继续测量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美食美器”和世界著名品牌餐具的发展变化,对他寄语:“一直量30年,你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日用陶瓷设计教师。”遵照导师指引的方向,张守智整整“量”了60年,“量”出了他设计教学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人生尺度。

创新新中国日用陶瓷设计的教学体系

       1956年,中央工艺美院正式成立,从其成立到1966年之间,每一届大约毕业15个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成为我国陶瓷业的中坚力量。针对本科生根本解决不了生产第一线设计人才的供应需求的现状,1959年,张守智参与并主持了第一届全国各产区参加的陶瓷培训班。在仼职专业教研组工作中,张守智为专业基础课教学建设,充实教学內容,大胆提出教改方案,将陶瓷美术系全系的,本科55级、56级、57级三个进入陶瓷美术专业的班级同学的陶瓷史、造型基础、装饰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搬进故宫”,邀请故宫陶瓷组专家陈万里、孙瀛洲、冯先铭先生,授讲中国陶瓷史。

       带职研究生课题研究方向选定“日用陶瓷”,在1962年至1964年的课余及四个寒暑假,对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美院和画家唐云先生珍藏、馆藏的数百把明、清紫砂壶进行测绘,注水试验,铭文拓片整理分析临摹,探索造型设计规律进行专题研究。后来再给陶瓷产地举办培训班时,张守智就结合自己对历史器型的认识给学员讲解造型中的奥妙,并结合这样的规律把握传统经典器型的神韵所在。

      教学40余年中,他对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宋瓷、紫砂、民间陶瓷、国际餐具做了专题研究。在中国陶瓷产区景德镇、宜兴、龙泉等地,建立教学创作设计基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在宜兴做培训班的那些年,张守智结合学员们不同的成长背景、特质、做工,因人而异,分别设计出 “汉方”、 “方竹”、 “月晕”、 “构成”等造型,使学员们的艺术潜质和创造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用陶瓷设计引导生活、引导消费

      张守智认为,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设计的标准就是要把好的作品、好的工艺、好的材料、融入人们的时代生活。设计的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物资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不论是实用品还是观赏品,它的设计必须遵从这个时代人的生活方式,其色彩、质地、艺术风格也要遵从这个时代人的审美观。

       陶瓷设计不是跟着市场的风向跑,而是引导生活、引导消费。如果陶瓷设计师一味只专注在工作上,不热爱生活,只想着泥料、烧造,不关注更广大的市场和市场背后的生活,他所创作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包括地域、宗教、气候各个方面的局限。他们应该走向世界,了解更多人的需要,更加完善自己的作品。

      紫砂壶作为一个茶文化上的实用工具,首先要有比较强的实用功能。紫砂原料具有保温效果好、气孔率高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紫砂的式样和形状也得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发展而变化。他在创作“曲壶”的过程中,融入了几何学中的蚌壳、蜗牛、渐开线,把艺术创作转化成了数学规律。

而“回方”壶的设计,则融入汽车的设计创意,显得它的空间形很具有现代感,并参考了青铜器的造型元素。“蜗牛”壶的造型受几何学的启发,运用了彩陶作为基础。

       张守智设计的一款朱泥壶《晨曦》,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据他介绍,这款壶的线型灵感来源于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匏壶。“匏壶是一个果实的造型,不是纯粹的几何形,是属于仿生学设计,所以《晨曦》壶的把手、壶嘴与壶的主体的接合是用过渡线、过渡面,就像人体结构,这在建筑和家具设计上叫暗处理,在紫砂造型上叫暗接粘,来源于仿生学,属于有机形态。正是由于紫砂原料具有可塑性好,透水、透气性好的特点,才能使接粘时过渡面非常自然。”

一生至少70%的时间是在工厂里度过

       除了学术教学研究,张守智长期担任国家政府用瓷、出口陶瓷、现代旅馆业用瓷的设计指导工作,常年奔波于各地方的陶瓷产区。用他的话说:“一生至少70%的时间是在工厂里度过的。”

       为提高中国当代生活日用陶瓷产品档次与文化艺术含量,张守智自50年代开始,参加 了“钓鱼台国宾馆用瓷”,外交部的“中国驻外使馆用瓷”,“人民大会堂国宴瓷”,国庆35周年、50周年大庆、60周年大庆“国庆瓷”,2002年国务院“紫光阁用瓷”,以及G20峰会、金砖五国峰会、“一带一路”峰会国家用瓷、礼品瓷的设计和监制工作。

       同时,他还为上海陶瓷博览中心设计“晨曦”“神龙”汉光瓷茶具,为潮州松发设计“腾飞”(UFO)咖啡具,为淄博华光与珍内特教授合作设计“和谐2007”茶具,为深圳斯达高瓷艺工作室设计开发了“10+1高峰”茶具,为北京白家大院宫廷官府菜系设计了“帝王宴”“婚宴”“寿宴”珐琅彩中餐具系列产品……这些科研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陶瓷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水平,诠释了中华饮食“美食美器”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