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海丝路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瓷都
-
小陶陶
2019-07-18 2870
68603
“当中国的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灿灿生辉。”古代东西方交流是写在中国陶瓷上的。而“BIANC DE CHINE”——“”,这个颇具有东方意境的称谓是17世纪欧洲国家对产自福建德化白瓷的美誉,在世界陶瓷史上,“”早已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彰显了德化白瓷精湛高超的工艺。
千年窑火薪传不息
早在唐代德化就编纂了全世界最早的《陶业法》,并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进入宋元时期,随着泉州“刺桐港”的崛起,德化瓷畅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一个高峰期,德化窑烧制的白瓷驰名于世,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西方人称之为“”,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和“中国瓷器之上品”。明代又是德化窑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瓷塑作品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
清代以后,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全县,出现了“一笼白瓷一箱银”的喜人景象。特别是“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的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时期。民国以后,德化瓷业走入低谷,但少数民间艺人仍坚持制瓷事业,如民国时期的苏学金、许友义等,他们继承传统,锐意创新,“捏塑瓷梅花”“木兰从军”“关公”等作品先后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斩获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又获得新生并迅猛发展。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德化虽历经朝代变迁、隶属变化,但历经千年的时光淬炼,德化陶瓷依然传唱着“”窑火兴盛的歌谣,陶瓷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正是德化人民这种勤劳和智慧,用土与火煅造出了特色鲜明的陶瓷文化,铸造出德化千年不灭的“瓷魂”。
近年来,德化县坚持“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思路,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致力培育壮大,陶瓷品种不断涌现、百花齐放。1993年,时任总理的李鹏欣然提笔,写下“德化名瓷、瓷国明珠”的题词。如今的德化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
1、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2016年产值199.5亿元,产品出口至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致力培育壮大陶瓷产业集群,规划建设德化陶瓷产业园区,成立陶瓷产业园区管委会、陶瓷发展委员会,加强对陶瓷产业的统筹管理。目前全县陶瓷企业基本集聚在宝美、鹏祥、诗墩、城东、城后、科技园等工业项目区,企业间的紧密度日益增强,与我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形成了聚集于城关的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专业化产业集群及较为完备的瓷土加工、陶瓷化工、陶瓷机械、耐火材料、彩印包装、陶瓷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区域性陶瓷产业链,陶瓷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2、发展科学的循环模式。德化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率先走出了一条特色陶瓷产业之路,先后开展了“以电代柴、天然气烧瓷、微波烧瓷”三次能源革命,开创了中国陶瓷产区的若干个“第一”:全国第一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森林覆盖率从30年前的50%提高到现在的78.8%;全国第一个进行窑炉技术革新的陶瓷产区,先后建成电热窑、油窑、液化气窑、天然气窑等新型窑炉。陶瓷业的良性发展保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带动了陶瓷文化游、生态旅游。
3、致力品牌的培育推广。实施品牌提升工程,促进“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大师品牌”四大品牌有机融合。打造“世界陶瓷之都”品牌,宣传推广使用LOGO。目前全县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5枚,中国驰名商标6枚,省著名商标31枚,马德里国际商标31枚;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企业45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企业22家;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7年举办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艺术展,58件(套)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参加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举办“”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32件德化陶瓷在法国汇流博物馆展览;18件(套)德化白瓷入选金砖厦门会晤国礼瓷和国宴瓷,进一步打响德化陶瓷品牌。
4、版权保护成全球典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并形成了行政+司法+协会 “三位一体”版权服务保护体系,在福建省做到“五个第一”,即:获得全省第一个版权就地办理省级权限,发布全省第一份陶瓷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成立全省第一个县级版权协会,设立全省第一个县级版权咨询服务公司和知识产权庭,成立全国第一个陶瓷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基地。国家版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发布《版权保护促进中国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的研究》,向全球推广版权保护“德化经验”。德化先后获评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福建省首个版权示范园区、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中国版权金奖保护奖等。
5、做好线上与线下融合。德化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国外并举,线上以电商换市,建成德化电子商务创业园,发展跨境电商,成为全国唯一同时荣获阿里中国电商百佳县、京东中国电商百强县、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的陶瓷产区。2017年,全县电子商务运用企业7000多家,交易额85.2亿元,比增20.3%。线下积极参展办展,成功举办“”系列展览、中国陶瓷行业技能竞赛、“收藏德化”等活动;2016年、2017年共组织809家企业1208个展位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展、香港展、拉斯维加斯消费品展、广交会、波兰礼品及家居用品展等境内外知名展会。产品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6、建设人才的发展梯队。德化创办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德化职业技术学校,把陶瓷教育引入中小学课堂。通过技能培训、名师带徒、人才评选等方法培育工艺大师、艺术新秀、陶瓷工匠、上下游人才、企业家“五支队伍”。目前,全县有陶瓷高技能人才4800多名、工艺美术专业人才1100多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师141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9人,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1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25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81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13人,福建省陶瓷艺术名人11人,形成了老中青代际传承的人才梯队。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瓷坛的各种评比中摘金夺银,反响巨大,许多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永久收藏,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礼品。德化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发展最迅速、后劲最强的瓷雕艺术产业基地。
千年窑火、万里瓷路。从200多亿到500亿,这是“”搭乘“一带一路”东风扬帆起航再出发的行动集结令,也是德化陶瓷产业追赶世界步伐的壮志雄心。
责任编辑:陈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