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大师陈丽玲:以独特视角,塑造别样的女性瓷塑作品

小陶陶 2020-04-07   人民文化报1791
1176
0

       陈丽玲,女,1975年出生在福建省德化县瓷雕世家,是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泉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氏艺瓷的第三代传承人。

图:陈丽玲在创作《浔埔阿姨》

师承祖艺 芳华绝代

      陈丽玲的祖父陈其泰(1915-1995),是民国时期特级雕塑师许友义的主要传人之一,全国工艺美术创作人员代表大会代表,古瓷都德化与福建省陶瓷界当代著名的雕塑艺术家。父亲陈德卿(1949-2010),是著名陶瓷专家、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化瓷炼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陶瓷雕塑高级技师。

艺路艰辛 匠心独具

      俗话说女性半边天,福建就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女性,即湄洲湾女、惠安女和浔埔女。前几年,陈丽玲已经完成了湄洲湾女和惠安女作品,但是关于浔埔女的题材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形象塑造。这个问题从2015年至今一直困惑着陈丽玲,成了她的一块"心病"。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亿万国人都猝不及防,陈丽玲也跟所有的人一样,宅家修整、梳理一下历年来创作的作品"得与失"。在检阅回顾中,浔埔女的作品还没完成,再次摆在陈丽玲的工作台上。一天,她在翻看朋友圈时,一张头发盘起、发根穿了根银针、身穿绯红特色服饰、脸蛋温润可亲的浔埔阿姨照片,在她眼前一闪而过。她拍起大腿,立马跳了起来,多年要找的"浔埔女"形象终于被她找着了。

图:陈丽玲作品《浔埔阿姨》

      说干就干,此后一段时间,陈丽玲每天基本在家创作浔埔女。有时不知不觉创作到拂晓,看着天边渐渐泛白,她才猛然想起,天快亮了。望着眼前的作品,她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让作品栩栩如生,富有时代女性节奏感,她查阅了很多资料,查找了有关浔埔女的历史。甚至,为了搭配好浔埔女的外衣颜色和装饰,她不辞劳苦,实地走访浔埔女居住地,了解当地风俗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座尺寸宽26cm、厚度18cm、高度38cm的《浔埔阿姨》终于雕制完成。放下雕刻刀的陈丽玲,长长地舒了口气。这就是她想要的作品!

      作品雕刻完成后,陈丽玲兴冲冲地将作品送入窑炉烧制,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期间都让她揪心不已。时间到,岂料陈丽玲将作品取出来时,心里顿时冷了大半截,因为瓷土烧裂了,作品第一次烧制宣告失败。陈丽玲摇摇头,无可奈何,而这样的烧制经历,她已经经历过多次了。仅创作浔埔阿姨这件作品,她已经重复烧制了6次。失败何所畏惧,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朝阳永远属于勇敢的前行者,陈丽玲说。

      对于热爱创作的陈丽玲来说,每件成功作品的创作过程,何尝不是涅槃重生的一种磨练呢!作品来之不易,也要遇上知音。陈丽玲的《浔埔阿姨》正式出炉,在抖音上好评如潮,立即引来了20多万人次的点击和评价。

图:《浔埔阿姨》中精湛的发髻和头花

从艺卅载 荣膺桂冠

      陈丽玲是一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的巾帼大师。从艺30多年以来,陈丽玲在创作的道路上硕果累累,获奖作品不胜枚举。

      2008年,《姐妹》荣获首届海峡妇女艺术精品展金奖。

      2009年, 《三姊妹》荣获首届福建版权创意精品展评比金奖,《王熙凤》荣获福建省第二届陶瓷创作设计评比金奖。

       2014年,《惠女风情》荣获第七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中华工艺精品奖银奖。

       2015年,《女人花》荣获中国妇女手工制品博览会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金奖。

       2016年,《旗袍三姐妹》荣获第三届海峡两岸雕刻艺术大赛福雕奖特别金奖,荣获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术项目(陶瓷手工成型)比赛二等奖。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姐妹》、《惠女风情》入选礼品研制征选作品并被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永久收藏。10月,《立云观音》荣获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但是,每次提及到她的荣誉时,她都很谦虚与谨慎。她说自己目前做的手艺还不够纯熟,很多作品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还得向老一辈瓷艺人多交流、多学习。(庄金泉/人民文化报)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5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