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德化陶瓷:繁华盛景,一眼千年

小陶陶 2023-01-14   闽南网1476
882
0

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屹立在泉州德化三班镇三班村上寮溪两侧山体上的尾林—内坂古窑址,可一眼望穿德化陶瓷的千年。

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青白瓷,脂润玉泽、典雅隽秀的白瓷,曾盛产于此,它们漂洋过海远销国外,经历千年风霜,仍然璀璨光辉。

出口东南亚穆斯林使用的军持

出口的粉盒上,以花瓣纹饰为主

如今,德化陶瓷与德化窑址,用独特的方式,静谧地诉说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它曾经的繁华盛景。

近日,记者在德化县申遗办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近德化窑址,走进这片神秘的窑址遗景,置身深山密林,踩着古瓷残片,听上寮溪水吟唱,闻鸟语花香,忆千年古事……

屈斗宫宋元窑址

千年以前,德化陶瓷远销海外

光亮莹润的青白釉直道纹瓶,又被称为马可·波罗瓶。13世纪,马可·波罗将它带回欧洲,并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当时德化烧制瓷器的盛况,其称:“刺桐城(泉州)附近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而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出水的陶瓷大量来自泉州德化窑系,因此,专家推断,“南海一号”始发地很可能就是刺桐港。

军持、粉盒、碗、罐、高足杯、盆、瓶……陈列在宋元德化窑展示馆中的珍品,一件件都在向世人展示千年以前,德化窑业的盛况,不禁让人感叹,古人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惊艳绝伦的物件。

陆续被发掘出土的德化窑址,就是烧制这些陶瓷的所在,以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最具代表性。

祖龙宫供奉窑神

1953年发现,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元代窑址,出土一批元代白瓷和窑具。标志着这里在10—14世纪,就已是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而出土的分室龙窑结构窑炉,其出现在德化制窑业蓬勃发展的宋元之际,其烧造质量远远大于龙窑,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位于德化三班镇三班村的尾林—内坂窑址,于2020年发掘出土,它骄傲地向世人展示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窑炉发展演变的过程,让人一眼望穿德化陶瓷的千年。

据记载,自10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外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并风靡世界,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推进了泉州地区陶瓷业的发展。现发现的泉州外销窑址共150多处,分布之广泛,为中国第一。

而德化,恰恰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德化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尾林窑址,四座窑炉横跨四个朝代

走进窑址,感受千年制窑盛况

尾林—内坂窑址,藏在三班村上寮溪南北两岸,如今的这里,几乎可称世外桃源,上寮溪水潺潺流过,天高云阔,山林茂盛,幽静怡然。走在这片遗址中,仿佛可以看见千年以前,这里烧制陶瓷的盛况。

最先展示在眼前的尾林一号窑遗址,由上而下分别是宋·斜坡式龙窑、元·分室龙窑、明清·横室阶级窑。四座窑炉横跨四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

水车带动捣鼓瓷土,发出“咚咚咚”的响声

德化山多水足矿富,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有利于德化陶瓷的生产,造就了德化千年瓷都的形成和发展。

从宋元至明清,窑址规模大、延烧时间长,古人选址建窑较为科学,他们沿溪两岸,依山坡而建,一来就地取材,解决原材料成本及供给问题,二来解决瓷器在运输中容易破损的问题,古人在当时就考虑到直接高效的供应链问题,使德化陶瓷更具有竞争性。

而这里出土的瓷器标本主要为宋元时期的青白瓷、白瓷以及少量清代青花瓷,它们光亮莹润,具有较强的玻璃质感,犹如玉脂甘雪。精美的莲花、菊瓣、牡丹花等纹理,修饰在器瓶之上,可见制窑技艺之精湛。

德化陶瓷发展,在宋元时期是第一个黄金期,不仅窑业水平高、规模大,产品也日益精湛,多为外销。当时,德化窑业依靠泉州海商瓷帮提供的海外市场需求信息,不断创新制造出德化窑产品;另一方面,他们还以市场导向,按订单烧制,展馆中的军持,就是东南亚穆斯林的订烧器皿。作为外销陶瓷生产基地,德化陶瓷蜚声海内外。

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炉

沿着上寮溪,漫步在山间林道,内坂窑与尾林窑隔溪相望,在一处小山头上,一眼便能望见位于溪东岸的内坂窑址作坊遗迹,用石头垒砌的水渠约100多米,石坝约10米,颇为壮观,这里是瓷土加工区,用来粉碎、淘洗、沉淀瓷土等,现存的水碓坑9个、淘洗池16个、臼坑18个……

溪水流入水坑,带动水车捣鼓瓷土,远处传来“咚咚咚”的响声,竟让人一时分不清时空,仿佛穿越到远古。

烧制好的陶瓷,通过古驿道运出刺桐港,古驿道上留下了无数足迹和汗水,千百年以前,挑夫们挑着陶瓷,步履蹒跚,一路走到永春,再经水路抵达泉州港。

宋元时期的斜坡式龙窑

窑神庇佑,陶瓷业兴旺发达

德化龙浔镇宝美村的破寨山,屈斗宫宋元古窑址点亮了这里的人文景观,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出土了800多件窑具和6790多件完整和残缺器物。有些出土的盒盖上,还印有“寿”“金玉”“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各种吉祥的文字,具有浓厚的宋元朝代瓷器特点。

紧挨着屈斗宫窑址的祖龙宫,更是德化制窑人精神寄托的所在。这里供奉的是窑神,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德化制窑人就会带着他们刚刚烧制出来的作品,摆放在供桌上进行供奉。这个用陶瓷品作为供品的习俗,在闽南的诸多寺庙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颇为壮观的内坂窑址,石头垒砌的水渠约100多米

相传窑神林炳,是北宋德化宝美人,他立志要将小窑建成大窑,但却屡试屡败,有一天,他在梦中遇见一位仙女,经仙女指点,便成功改进了窑炉技术,建成了大窑,还将窑炉技术传授四方,深得群众的爱戴。当地人为他建宫立像,尊称他为“窑坊公”,流传至今近千年,德化制窑人都会来这里求生意兴旺、求如何创新制窑等等。

作为德化窑址传承保护人,龙浔镇高阳村的单金对老人,从1977年以后,就开始对窑址的保护采取实际的行动。自己的爷爷是制窑工人,从小听爷爷讲述制窑的辛酸,为了一家人能够吃饱穿暖,爷爷在窑场里卖力工作。从记事起,单金对就认为,制窑是德化人吃饭的工具。

1977年读书回乡后,单金对发现有些村民在窑址上挖地种菜,他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劝阻,并告诉他们这些窑址的重要性。如今,尽管已经71岁了,但单金对希望将村里的几十个窑址挖掘出土,展示给世人,将高阳村打造成文明古村,让后代们都记住,窑址不仅仅是遗址景象,它更是祖先们留下的打拼精神。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