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

小陶陶 2019-04-26   195
0
0

景德镇——万年陶邑,世界瓷都,窑火生生不息、陶瓷代代相承、能工巧匠辈出、盛名享誉中外。在漫长的陶瓷生产兴起、发展、繁荣、鼎盛的历史进程中,景德镇不断地传承、创新、开放、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生态系统。

景德镇地区是世界上最早产生陶器的地方之一。2012年,考古学家在景德镇边界附近万年县仙人洞,发现了距今两万年的陶器,把已知人类制作陶器的最早时间一下提前了一万年。这一发现成为“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整个仙人洞距今天的景德镇边界仅1千米,明朝正德年前它还属于景德镇的境内。

其实早在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考古调查发现,在景德镇的乐平涌山山腰处,有距今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多处距今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近年来,这里大量出土古代陶器,有原始软陶、夹砂夹碳陶、红陶、印纹陶、彩陶等,几乎各个阶段的陶器遗物都十分丰富。

陶器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重要的器物发明。制陶是人类在改变自然材质、创造劳动工具方面,第一次改造自然的重大成果,是人与自然互动交融创造的合作器物。正是穴居于万年和涌山的瓷都先祖们,在制作早期陶器的时候,开启了景德镇“万年陶邑,世界瓷都”薪火相传的陶瓷文明史。

从陶开始,景德镇历经商周原始瓷,秦汉晋隋手工匠作“耕而陶”,至唐宋时期,在景德镇昌江的主要支流南河流域兴起大规模陶瓷产业群,现存于涌山、接渡、寿安、湘湖等乐安河、南河流域的瓷业遗址达数百平方千米,形成第一次“陶阳十三里”城镇区,所产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在器物贸易的同时,传播着中华文化。世人遂将昌江与南河合称为“昌南镇”,又由昌南称瓷china,再以China称中国。从此,陶瓷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承载并蕴含着中华文化精华,得到世界的认同与景仰。

千年之前,由于昌南镇贡瓷精美,作为天赐祥瑞,北宋真宗皇帝谨赐年号“景德”,遂改昌南镇为景德镇。当时的窑业生产也由南河上游越过三宝矿脉,转至南河下游的湖田地区,形成第二次“陶阳十三里”的盛景,成为宋元至明万历700余年间主要的青白瓷产区。湖田窑系兴起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青白瓷一派,所产青白瓷莹缜如玉,世称“饶玉”,由此使上层人士崇玉尚德的高雅文化,通过以瓷代玉的方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景德镇陶瓷文化与中华儒释道传统文化,通过器以载道、道器合一的形式,深植于大众生活,广为百姓喜爱,景德镇更加瓷名天下。

唐宋之际,景德镇由于瓷器精美,产量巨大,人口众多,税赋颇丰,受到朝廷重视,在此专设管理机构。元代设“浮梁瓷局”,确立了景德镇官窑贡瓷的地位,明清两代在临近昌江的珠山设御器厂、御窑厂,并委派督陶官专办窑务。景德镇以珠山御窑为核心,北起观音阁、南至小港嘴、东依马鞍山、西临昌江,形成了第三次“陶阳十三里”城镇核心区。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开创了陶瓷的人文画艺术,新中国上世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陶瓷科技教育体系和以“十大瓷厂”为标志的现代陶瓷产业体系。

至今在景德镇的明清老城中,仍留存着大量的窑房、作坊、民居、厂址、会馆、庙宇、碑牌、码头、里弄、街巷等,体现着独特的瓷业生产生活习俗,呈现着浓厚的历史人文风情,成为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当今瓷都,正在跨越昌江东城西进,规划建设陶瓷文化创意新区,中外艺术家又心怀陶瓷梦,聚集景德镇,再造“陶阳十三里”。当代景德镇,我们又看到许多艺术家,植根于这神奇的地方,秉承传统制瓷工艺,沿用古法秘方,汇聚精工良匠,创新现代设计,专注研制既汲取传统精华又富有时代精神的陶瓷精品,旨在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价值,倡导人文情怀与生活艺术,创造新的传世精品,呈现经典雅致与和谐天成的真正美妙的景德镇瓷器。

青花典雅,粉彩绚丽,玲珑莹缜,色釉纯正,釉中美蕴,雕塑自然……景德镇陶瓷泥作火烧,天地造化,文脉传承,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在“涌山(陶器时代)—寿安(唐宋)—湖田(宋元明)—珠山(明清御窑)—十大瓷厂(新中国)—陶瓷文化产业(当代)”的陶瓷文化时空进程中,景德镇历朝历代创制烧造了无数精美陶瓷:印纹陶、彩陶、原始瓷、唐秘色、宋影青、元青花、明斗彩、清色釉、民国珠山八友作品、共和国十大瓷厂精品,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制瓷业的一座又一座高峰,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摇篮和匠作文明的典范。作为最早制陶的起源地之一,全球最高成就的产瓷区,景德镇构建了世界上唯一一处——从陶到瓷,上万年的生产史进程源流脉络清晰完整,从简单的原始制陶到现代瓷业生产体系丰富,从点点薪火传承不已到创造了中华陶瓷辉煌文明的圣地高峰。

责任编辑:陈莎婷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