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国伟:一个因柴烧而改变的手艺人丨德化“瓷谷仙境”柴烧艺人专题报道

小陶陶 2020-07-10   1793
1243
0

施国伟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2018年成立弘艺柴烧工作室

“以前做出口工艺雕塑品的时候,以来样加工的方式为主,需要严格按照客户的要求制作,有时候连尺寸大小都被定得死死的,个人可发挥的空间太小了。但是做柴烧就不一样,它能给你带来惊艳,可以自由发挥,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在弘艺柴烧展厅里,施国伟一边泡着茶,一边兴致盎然地对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柴烧故事。

弘艺柴烧展厅▲

从事了十七年出口工艺雕塑品制作的施国伟,如果没有在2016年遇上柴烧工艺,或许他的手艺之路会如死水般泛不起任何涟漪。柴烧的意外闯入,不仅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也改变了他的手艺之路,开拓了他的柴艺新天地。

从头来过,潜心钻研拉坯的工艺

为了追求手工艺的拙气与灵魂,柴烧器皿往往是匠人纯手工拉成,因此,拉坯成了柴烧匠人不可或缺的技能。拉坯与雕塑虽都是对泥土造型的塑造,但其内含的原理与技巧大为同。已有丰富雕塑经验的施国伟,面对拉坯工艺,仍需从头学起,重新迎接挑战。

施国伟柴烧品▲

“刚开始学拉壶的时候,对于壶的整体比例、壶嘴的出水效果、耳把的比例,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耳把,整体都做得偏低,比例不协调。”施国伟拿起一个壶盖接着又说道,“还有壶盖,为了省去磨盖的时间,把壶盖与壶口做得刚好契合,没有考虑到壶盖与壶身坯体干湿度的不同,烧出来的收缩比例也会不同,导致壶盖烧成之后是偏松的。”

施国伟柴烧品▲

所以,施国伟只能靠一遍遍的拉坯练习,一次次的请教老师傅,才成功掌握了拉坯技巧,塑造出了如今展厅内这些造型精美的器皿。但他还是坦言自己手作的器皿仍需不断的调整和精进。因为艺是无止境的,拉坯不像出口工艺雕塑品那样,有着标准化的规格。它的成型效果没有具体的定论,需要匠人在一遍遍的走泥过程中,寻找到与泥土最恰到好处的感觉,才能做出最令人满意的器皿来。

施国伟柴烧品▲

不辞辛苦,细细考究烧窑门道

而在烧窑方面,只烧过电窑的施国伟,要转去烧耗时耗力的柴窑,又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从木材品种以及干湿情况的选择,到装窑的摆放安排和火路的卡点,再到烧窑时温度、时长的把控等,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到柴烧品最终的成品效果,需要匠人去细细考究。

施国伟柴烧品▲

施国伟告诉记者,烧窑是柴烧工艺中最有学问的一环。首先,从木材的品种上看,松木是柴烧最主要的木材,板材皮是柴烧的必要木材,黑檀能烧出丰富的釉水,荔枝木则具有不一样的落灰效果。而在干湿度的选择上,以八成干为好,不宜太湿或太干。

其次,在装窑上,则讲究火路的走向设置,一般以“S”型线路为主,以此保证火能触碰到窑位上的每一件器皿,但每一个窑位的灼烧效果、落灰效果又各不同,为力求每件作品都能达到意想的效果,他需要提前安排好窑位的布局,设计好作品的放置位置。

施国伟柴烧品▲

接着,就是关键的烧窑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投柴烧窑就行,它需要严格把控窑內的温度和升温速度。为追求更加饱满的落灰效果和釉面成色,他将烧窑时间拉长至100小时左右,对窑內温度更要严谨考究,一旦窑內温度超标,器皿出现变形、起泡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因此,每一次烧窑他都需要不眠不休的在窑前守护。

施国伟柴烧品▲

尽管如此,柴烧品还是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天气。“天气会影响气压,而气压又会影响烟囱的抽力,抽力大,窑內的火就会走得快,抽力小,火就走得慢。火速的快慢也是会影响到烧成的釉面效果。”施国伟说。再如封窑时,木材塞太满,或者窑內跑气,都会令整窑的成品效果发生变化,是惊是喜,都未可知。

所以古时候称柴烧品是“片柴值千金”,一点都不为过。因为每一窑的柴烧成品都是匠人用无数的汗水换取来的,它不仅是炽热窑火淬炼成的自然艺术,更是匠人的灵魂浓缩,每一件都是独有而珍贵的艺术品。没有足够热忱的匠人,是难以坚持创作下去的,而施国伟就是其中一位。

施国伟柴烧品▲

如今,施国伟的柴烧创作已渐入佳境,烧成的柴烧品效果饱满而富有变化,深受市场的青睐。下阶段,他还计划创新设计一些与雕塑相关的器皿造型,让自己所长的雕塑技艺能有展现的空间,同时也能不断丰富自身的柴烧品类。不过,他并不急于着手设计,因为他认为艺术创作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灵的作品。

施国伟柴烧品▲

部分作品展示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