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瓷圣何朝宗,这几位古代德化窑名人,也卓有成就

小陶陶 2020-02-14   3570
1036
0


(一)唐·颜徒纹 

颜徒纹,字化綵,生于唐咸通五年(864),卒于五代后唐四年(933),归德场(德化县唐称归德场)泗滨(今德化县三班镇泗滨村)人。

颜徒纹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为唐代明经博士颜文丽,伯父颜仁郁是归德场场长。泗滨地区当时农桑兴旺,陶业繁盛,颜仁郁有诗云:“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磓声;麦黄正满绿叶密,稻黄无际红云平。”(裴按:诗中的地磓是指一种加工瓷土的设施,现在在德化山中还有遗存,成为古代陶瓷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颜徒纹由于家族背景和自身素质高于一般业陶者,遂令其在精心业陶之余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本陶瓷专著《陶业法》,书中总结了德化先辈烧制陶瓷的智慧经验,并绘制出中国最早的“陶冶图”——《梅岭图》,图解泗滨梅岭烧瓷窑场和工艺流程。其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到明代正统、景泰年间,又为其后人颜佛护(字俊高)所继承。颜佛护获《陶业法》善本后,依图建成著名的梅岭窑,产品畅销海内外,成为当时远近知名的大窑业家。 

(二)明·何朝宗 

何来,字朝宗,号来观,以字行。明代嘉靖-万历间佛道像雕塑名家。擅长泥雕、木雕和瓷雕,尤以白瓷佛道像雕塑驰名中外。由他开创的独特的“何派”艺术历明、清、民国三代传承不绝,名家辈出,在中国雕塑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泉州府志》于“王弼”条附载,略云:“王弼,小名盛世,工诗文书画,尤善塑大士写真及诸仙佛,独造其微……同时有何朝宗者,不知何许人,或云祖贯德化,寓郡城,善陶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传宝之。”(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六·明·艺术),可见他虽祖籍德化,却是居住泉州郡城的。他的僧伽大士瓷雕作品在当时已是“天下传宝之”了。其观音大士造像更是一绝,称“何来大士”,有谚曰:“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 

关于何朝宗的身世和籍贯,已故德化窑专家徐本章先生根据德化《溪阳堂何氏族谱》等资料,考证其祖籍为江西抚州临川县廿二都,后徙南城十六都四脚桥。先祖何昆源,号德举,洪武元年从戎有功,为江西建昌府卫军,七年(1374)调福建泉州府卫军,领百户,补升总兵官右营。遂在督府口上州里右翰左畔架屋居住,继在东街架何氏宗祠。洪武十七年(1384),何昆源奉令拔军德化屯种,居隆泰社厚苏村(今德化县浔中镇后所村),为何氏德化开基。子世祥孙尚志皆习文学,游泮补贡。世祥于正统间为莆田县儒学训导;尚志于成化间为古田县教谕,家声丕振。 

以上是否为何朝宗世系,我认为还有待于更充分的史料印证。其生活年代有四种说法:

1、嘉万说。认为何朝宗生活在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这是最普遍的看法。

2、宣德说。这是从部分国内外馆藏何朝宗款作品上同时有“宣德”年款得出的看法。

3、弘万说。认为何朝宗生于明弘治甲子年,卒于万历壬午年(1504——1580)。

4、崇祯说。英国S.Marchant & Son收藏的有何朝宗印章的渡海观音、持经观音和文昌帝君坐像,时间都定为1640年(即明崇祯十三年)。 

(三) 明·张寿山 
张寿山明代中期德化著名瓷塑大师。生活年代大致与何朝宗同时,其传世作品目前仅发现8件:中国两件,欧洲六件。分别是白瓷负书和尚像(广东博物馆藏)、白瓷普贤菩萨坐像(香港私人藏)、白瓷达摩像、白瓷观音像、白瓷罗汉像(三尊均为伦敦波西瓦耳·戴维斯基金会藏)、白瓷提篮观音像(牛津阿斯莫林博物馆藏)、白瓷渡海观音像(大英博物馆藏)、白瓷和合二仙像(Dr.Willian.Conhia私人收藏)。 
张寿山作品用章有“张寿山”篆书葫芦形章和“张寿山印”篆书方形章,伦敦所藏白瓷达摩立像背后的印章“寿”字与现代简体字一样,比较特殊。这种在印章中使用古代简体字的情况也见于何朝宗作品,如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渡海观音像共有两枚印章,分别为“来观”款葫芦形章和“何朝宗印”款方章,其中“观”字为简体字(见上期《格古日记》“传世何朝宗印章摹本”图表之图七)。 

张寿山作品与何朝宗作品风格相近,制作工艺也有不少共同点,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应该是互相借鉴的,故作品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可以说,张寿山参与了“何派艺术”的建构,也是“何派艺术”的开创者之一。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