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视野下德化瓷帮古道

小陶陶 2021-03-29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1385
1286
0

一、瓷帮古道与德化瓷帮

瓷帮:依靠于宗族地域联系为重要纽带而后聚集而成的从事陶瓷业生产贸易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德化瓷帮具有农中从瓷、家族协作的特点。

瓷帮挑夫将德化瓷器肩挑搬运走出德化的道路也约定俗成成为瓷帮古道。

二、德化制瓷业与瓷帮古道


德化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发展史促使德化制瓷手工业得以飞速发展。宋元时期起,瓷帮古道进入繁荣与昌盛阶段。

德化窑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外销瓷器出口量的增加成为德化瓷帮产生的催产剂。瓷帮的产生,陶瓷手工业者们结帮联营,各自制坯,合作烧窑,使得德化窑在小农经济的困局之中仍然能不断扩大规模,提升产量,为海外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德化陶瓷。

三、瓷帮古道的概况及其线路分布


德化四围皆山,与外界联系的古官道有三条,东线经南埕、水口通往永泰嵩口,西线经上涌“上壅驿”通往尤溪,南线由永春通往泉州。据《德化窑》一书记载,瓷帮古道可分南线永德古道和北线德福水路。

南线:沿县境东南的大溪,经永春和南安,汇与桃溪与东溪,合流经晋江、泉州而入于海。

北线:沿分别环绕戴云山的南北麓的浐溪和涌溪,至县境东北的水口汇合,然后流入永泰的樟溪,注入闽江,直达福州。

1.宋元时期瓷帮古道的建置

南线运营时间早于北线,在宋朝时期便开始运营。

居于“德化经永春到泉州水陆并行,距离最短”和“永德古道多官府防御工事,安全系数最高”这两个原因,历史上,80%以上的德化瓷都通过南线外运。而南线古驿道也叫“永德古道”,它始于德化,终于永春县许港,目前测算全长是27.5千米。

南线古驿道“永德古道”之高阳村段▲

途经高阳村的路段长约4000米,约占全长的七分之一。古道平均宽度约2米,由青石板砌筑,遇水搭桥,逢山铺梯,蜿蜒错落地分布于高阳的山岭田野间。

永德古道上的历史遗存▲

2.明朝时期瓷帮古道的建置


入明之后,随着泉州港的衰微,德化瓷器出口的口岸也由原来的南面泉州港转移至北面的福州港,因此北线繁忙起来。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开始,有大量的瓷器“从德化北部尤溪县的廿九都和古迹口装载,经尤溪入闽江到达福州港,然后转运北上浙江明州,再出口东亚的高丽、日本、琉球等地。”

3.清朝时期瓷帮古道的建置

清代德化窑窑址由宋元的42处一跃增至177处,为历代窑址数量的最高峰,其中有70多处窑址以生产外销瓷器为主。在强劲产能的带动下,瓷帮古道也步入全盛时期,呈现出南线和北线同时运营,瓷帮规模扩大,运销数量大,运销范围广,官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瓷帮古道运销过程的特点。

四、瓷帮古道与德化窑口及外销港口的历史变迁

德化窑作为典型的外销瓷窑口,它的“瓷帮古道”随着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盛、明代福州港的发展、清代厦门港的兴起而有所变化。

宋元时期:

明朝:

清朝:

德化人常说:“瓷路那俏络,一头面条一头肉;瓷路那煞,一头葭芷,一头仑钵。”德化瓷帮古道、窑址、港口三方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经济背景之下解读瓷帮古道的时代特征与变迁,分析其形成原因,进一步完善德化瓷外销的历史,才能充分了解德化瓷业与瓷帮古道历史,才能做好对德化陶瓷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文 | 郑柳婷

图 | 杨继泉、郑柳婷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