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之黑与凝脂之白,福建瓷器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两颗明珠

-
小陶陶
2021-05-20 16:27:55 漳州市博物馆1153
12750

1.福建制瓷业的发展
瓷,水土相济,浴火而生。福建制瓷业源远流长,从夏商时期原始青瓷的发轫起步,到汉唐之际早期青瓷的崭露头角,宋元时期形成青瓷、黑釉瓷、青白瓷鼎盛繁荣的生产局面,以至明清之际白瓷和青花、五彩等彩瓷异军突起,别开生面。如今福建境内瓷窑遗址数量众多、遍及全省,如浦城县猫耳山窑群、政和县象山窑址、漳州东溪窑、平和洞口窑,德化屈斗宫和尾林—内坂窑址。
2.福建的黑、白瓷器
纵观福建瓷业历史,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白瓷以及青花瓷、五彩瓷等各类釉色品种和产品类型争奇斗艳、各领风骚,其中尤以建窑黑釉盏为代表的“黑建”和德化窑白瓷为代表的“白建”,最具自身特色,工艺技术成就登峰造极,在宋元和明清时期独步天下,冠绝一时,影响深远。
黑、白瓷器是福建瓷器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两颗明珠,玄妙之黑,凝脂之白,交相辉映,堪称“闽瓷双璧”。
玄妙之黑 冠绝天下
黑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釉黑如漆,简朴浑厚。从技术史的角度而言,黑釉与青釉大致同步出现,最早的原始瓷中就有黑釉或酱褐釉产品。宋元时期,以建窑为中心,在福建地区出现一批主烧黑釉瓷的窑场,产品以饮茶所用的碗、盏为大宗。其中较具特色的有武夷山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闽侯碗窑山窑、福清东张窑。
刘松年画中的宋人“斗茶”生活▲
以装饰论,福建黑釉瓷最足称道的是以玄妙的釉色引人入胜,鬼斧神工,变幻莫测,自然天成。比如油滴(星斑油滴、雨点油滴、鳞片油滴)、鹧鸪斑、兔毫(金、银兔毫)、乌金(描金)、柿红、曜变。
凝脂之白 登峰造极
白瓷指瓷胎为白色,表面施透明釉的瓷器。白瓷创烧于北朝,至唐五代时期,白瓷主要还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生产。宋代南方地区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窑场大量兴起,形成独具特色的“南方白瓷”——青白瓷。北宋中期以后,受江西景德镇窑影响,福建地区开始大量生产青白瓷,德化窑是青白瓷生产的重要窑场。明代之后德化窑生产的白瓷胎质洁白,釉色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俗称“象牙白”,成为瓷的杰出代表,在世界瓷坛独领风骚,被当时法国贵族誉为 “”。
德化窑白瓷器类型丰富,题材广泛,既有雕塑造像、陈设供器,又有文房雅玩、仿古彝器和日常用品,其中以佛教和道教人物形象为题材的雕塑造像最为著名。特别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白瓷的艺术创作推向巅峰,何朝宗本人的作品更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珍品”。
黑、白瓷的传承
建国以来,建盏烧制技艺的恢复与研究一直持续进行,继兔毫、曜变盏仿制成功后,建盏的其它釉色陆续烧制成功,烧制技艺也日臻成熟,佳作精品层出不穷。
20世纪70年代,福建省开始实施恢复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实践工作。90年代初,南平星辰天目陶瓷研究所研发恢复了兔毫、油滴、虹彩、金彩文字、油滴木叶等传统工艺。在此基础上,经过数万次坯釉配方调试,数千次烧成工艺的改进,宋代曜变,曜星盏、毫变盏的烧制技艺也得以恢复,它标志着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得到了全面恢复。而德化瓷器的生产和艺术创作在一代代制瓷艺人的努力坚守和传承下,绵延不绝,并不断发扬光大。优秀艺术精品屡获大奖并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历史见证。
3.闽瓷双璧·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
漳州市博物馆推出的闽瓷双璧·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从“瓷韵千年”、“玄妙之黑”、“凝脂之白”、“丝路帆远”、“薪火相传”等五部分展示福建古代制瓷业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以建窑黑釉盏为代表的黑瓷和以德化窑白瓷为代表的白瓷的工艺技术成就及其传承发展。该展览将展至2021年8月18日。
责任编辑:陈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