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陶瓷背后的道家文化

小陶陶 2019-06-19   86
0
0

在中国陶瓷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窑变工艺陶瓷如同一支偶然生发又异彩纷呈的奇葩,在众多具象逼真人工雕琢的同行者中始终超然独立,并不断发展前行。窑变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景德镇手绘窑变高档茶具

所谓“窑变”,关键点就在“窑”和“变”二字,顾名思义是指器物在入窑烧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稗史汇编》中道:“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将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瓷器烧造中发生的色、质变化称之为“窑变”。“窑变”是“天工”与“人巧”共同作用产生的神奇变化,既是意外之美、偶然之物,又是人类工艺和创造力的完美物化呈现。现在被广泛认知的窑变,主要是指器物在窑内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变化、窑中及器物的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者还原作用,釉面发生不确定的自然变化,出窑后的效果出人意料。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道法自然——道家追求自然天成。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原始混沌,其运动又构成了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万物生育发展的必然和规律。“道”本身是绝对性的,它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是“自己如此”、“自然而然”。“自然”即“道”,它无需效法谁,本来就是如此。道家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并非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联结的范畴,论“道”即是论“美”,论对“道”的认识和体验,即是论对“美”的认识和体验。那么,从“道法自然”的命题中,我们就不难推导出“自然为美”这一道家美学思想的最高原则和审美追求。道家强调物本真的自然天性,尊重万物自身的规律,不强行、不妄为、无为而为,倡导返朴归真。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追求与自然浑然一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开放,摒除一切欲念,摆脱一切利害得失和成见,超越现世的有限,直至虚空澄净的状态,达到物我同一、物我两忘、“游心太玄”、“天人合一”的自由逍遥的境界,从而关照通往无限的世界万物的本体与生命,体味自然的大美。道家崇尚自然朴素、飘逸淡远、清新古雅、平和简约的艺术风格,追求自由放逸、遗世独立的人生境界。

中国陶瓷窑变器物的产生实属偶然,是意外之美、偶然之物,并非人刻意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创造生产而来。最初窑变被视为不祥,器物往往被砸碎。窑变的产生可以说是天工开物,人们根本不明其理,它只是遵循其本身的规律,这规律人们是后来在漫长而艰难的一次次实践中逐渐了解掌握的,这种掌握还只是相对的,并不能完全控制窑变的效果。窑变的产生与“道”相通。“道”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而是在永恒的运动中以其自身的规律构成了万物的生命。“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也是“有”与“无”的统一。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的本体。又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或最完美的音乐是听不见的,最完美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形象。“意境”这一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精髓,“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其根源可追溯到老庄美学。“境”生于象外,即象外之象,也就是庄子所谓“象罔”。“境”突破有限的“象”,进入到无限的虚空,虚实结合,通往宇宙的生命和本体的“道”。

观窑变器物,其釉彩彰显了有无相生、虚实统一的审美境界。不同于青花、粉彩、五彩等各种需要在釉上、釉下或釉中勾线、填色作具体精细造型的陶瓷品种,窑变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自然流淌,出现天然的线条和色彩。它的色彩并非人工雕琢出来界线分明的,而是熔融流动、互相渗化渲染的,这些色彩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动中竟呈现出画面感,本就是无意之作,欣赏者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依着想象力千变万化。人们在实际空无一物的器物上通过联想、想象似乎看到各种美妙画面,或如朝霞暮霭,或如虹裳霞帔,亦如乳石崩云,似山川云影,又似峡谷飞瀑,光怪陆离,美轮美奂,可谓“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正所谓从“无”中生“有”,再从“有”中通向世界万物的本体与生命,体味无穷的意境美。窑变釉的晶体结构和肌理形制都表现出与自然相和谐的规律性,自然之美,是为大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有言,“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拙”成为后代很多艺术家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审美风格。窑变之美还在于“妙”。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

就窑变工艺来看,最初是意外,人们以为“怪”,在接受之初并不明其原理,只能凭各种经验烧制,仍为“异”类,后来经过长久的反复探索与实践,窑变工艺渐渐为人所掌握,达到了“神”。“神”即是能够理解和把握美的规律和艺术创造的规律,在技艺上所达到的一种神话的境界,是对创造的自由的一种概括,自由的境界也就是美的境界。窑变工艺通向“道”,是一种科学的可行的能够物化的规律,自然就是美,窑变工艺之巧本身就体现了美。

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道家美学中审美心理的众多命题都对于窑变美的关照有重大的意义。老子的“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主观欲念,保持内心的虚静空明来关照“道”。庄子把人生的自由境界归纳为“心斋”和“坐忘”。“无己”、“无功”、“无名”,脱离个人欲念与思虑,只有空虚的心境直观,才能把握“道”的无限,得到审美的愉悦。庄子亦有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在他看来“道”是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美”的东西对于人来说才是“美”的,“美”、“丑”可以相互转化。观物不在于美丑,而在于是否表现出生命力,有无“生意”。这一思想对理解人们窑变器物的审美心理的转变有很大帮助。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不是放在两个对立面,而是人合于天,主体心灵在“虚静”的状态下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窑变陶瓷是天、地、人三才相互效力的结晶,《考工记》有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在窑变陶瓷的审美过程中,窑变釉画变幻万千,无僵硬形式的束缚,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游”的酣畅淋漓,纵情于山水之间,临驾于云霄之上,境随心转,意由情生,与自然万物合二为一,遁宇宙运化之道以为大美。


责任编辑:苏晓薇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