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重塑“海丝”之路上的“中国白”

小陶陶 2020-01-16   新华社新媒体1924
812
0

五十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2018年底收到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寄来的其作品《纸》的收藏证书,此时距离其曾祖、清末德化陶瓷艺人苏学金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已有一百余年。

位于海上丝绸之路古港泉州北部的德化县,当地的白瓷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是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口产品,十八世纪的法国人特意为它创造出一个专有名称——“中国白”,德化因此也有了“瓷都”的美誉。苏献忠便来自于德化数以千计的世代制瓷家族,从其曾祖父创立“蕴玉瓷庄”至今,传至他手中已是第四代。


苏献忠将传统技艺融入到现代创作中。德化县宣传部供图 王双季摄

不同于德化白瓷多以“宗教造像”为题材的样式,以现代手法营造人文意境是苏献忠的创作特色。苏献忠自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罗汉雕塑,在创作了多年传统题材作品后,他开始探索,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现代元素。

在他看来,瓷和茶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更是当时随丝路传播、影响西方社会的中国文化符号,“今天,德化的‘中国白’仍然可以作为与世界对话的媒介,但是我们如果一直停留在传统中,就很难与当今世界文化产生交流和共鸣”。

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苏献忠的创作走出了德化传统瓷雕艺术。从将长发高髻的仕女意象神韵融于现代性表达中的《宫》,到借鉴汉代说唱陶俑创作的拙朴粗犷、神态夸张的《汉戏》;再到彰显南音文化的“金砖”国礼《五音和鸣》,苏献忠说:“我希望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探索展现东方审美情境的新图像。”

从2014年起,苏献忠带着“中国白”逐步走出去: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内格勒博物馆办个展,并在欧洲多国推广自己的作品。2018年底,他的作品《纸》被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收藏。从层层叠叠、薄如蝉翼而又堆积如山的“纸”中,既可见德化薄胎瓷塑的技法,又能感受到艺术家对当代精神的关注与解读。


苏献忠展厅里的作品《纸》。德化县宣传部供图 王双季摄

“我想把德化陶瓷工艺中的传统技艺,运用到现代艺术创作中去。”苏献忠说,虽然有时可能角度不同,但西方观众还是能看懂并解读中国的传统技艺。薄胎技法在《纸》中的运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如今,苏献忠虽已走上国际舞台,但他仍自称是个“手艺人”。在他看来,新时代的手艺人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艺术追求。“政府正在花大力气推动传统艺术走出去与世界文化交流,我很幸运生在这个时代,每次转型都能有很好的机遇。”(记者李慧颖 张逸之)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