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探究德化瓷观音的魅力所在

小陶陶 2020-02-17   2387
950
0

      德化窑的瓷观音,造型生动,形象传神,精雕巧塑,风格独特。加以瓷质洁白,纯净温润,犹如脂玉。益见高雅明丽,优美无匹,历代名品辈出,名驰中外,在国际上素有“东方艺术”、“东方的维纳斯”的称誉,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为中国陶瓷史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苏清河 《倚麂观音

       瓷观音是德化窑的代表产品之一,研究德化瓷离不开瓷观音。在国内外介绍德化瓷的文章中,提到瓷观音的历历可见。作者也曾先后写过数十篇介绍瓷观音产品的短文,但作较系统的专题探讨则极少见。为促进对德化瓷观音的研究。本文不惜浅见陋识,试就三个方面略作漫谈:

       一、瓷观音的诞生及其不同时代的衍化

       观音。原名观世音,唐太宗时,为避李世民讳,改称观音。观音是佛教的主要菩萨之一,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协持,三者合称西方三大士。中国化的观音,历来被塑造成大慈大悲,法力无边,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女神。视为真善美的理想化身,受到广泛的喜爱和供奉。在国内民间及国外华侨所居之地,以及信仰佛教的国家,几乎达到家喻户晓,老幼咸知的深远影响。因此,观音既是众多寺庙庵堂不可或缺的菩萨,也是中国工艺美术中深受欢迎的优秀传统题材。


陈德卿 《观涛观音》

  作为优美艺术形象的观音何时引人德化瓷雕的领域?据调查了解,并从盖德碗坪仑宋代古窑址发现的一个莲花佛座残件(似坐古莲观音的底座)证实,宋代的德化窑就有瓷观音制作。元代,以瓷观音为主的德化瓷雕佛像已很流行。这一时期的瓷观音大多仿效寺庙造像,以庄严肃穆的坐像造型为多,注重身姿端正,稳重大方,结构对称,工整无华,线条简洁,少加饰物,不太讲究结构比例,衣纹刻画也不深,体形不求丰满,以手工模印成型,坯体厚重,整体质朴浑厚,带有古朴的石雕木刻韵味,产品均为小型,底座的岩石雕刻粗简,莲座尚圆,莲瓣工整,古莲座采用图案式结构。


许兴泰 《坐石观音》

  经过宋、元二代的实践,明代时期的瓷观音,不仅在烧制技艺上取得丰富的经验,而且在艺术上登上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奠定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在嘉靖至万历年间,德化窑的雕塑大师何朝宗总结前人的制作工艺和烧成经验。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点,融其优秀艺术技巧于一炉。吸取唐代佛像画家吴道子“笔势圆转、衣巾飘举”和“形象丰满”的作风,采取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工艺手法,选择洁白莹润的优质瓷土原料。并根据观音的典故传说进行精心设计,创作出多种多样不同姿态的坐、立式观音形象,充分利用瓷土的可塑性,对作品的脸部神态、五官表情、头发手足、衣巾纹褶、景物配饰逐一精雕细刻,一改前代作风,形成独具一帜的瓷雕风格典范。加上采选优质白瓷质料烧制,整体莹洁温润。如脂似玉,优美绝伦,举世无匹,驰誉中外。同时期的陈伟、林希宗、林朝景等著名瓷雕艺人群起仿效,使明代的德化瓷观音进入一个充满艺术魅力的高度境界,成为垂范后世的丰碑。


许兴泽 《渡海观音》

  清代至今,德化瓷观音基本继承何朝宗的艺术风格,但各时期亦有一定衍变和发展。清代中、后期及民国初期式样逐步增多,不同造型百出,趋向追求工巧华丽,出现了戴冠、散发、璎珞、飘带、提篮、持花、立鱼、骑兽等各式各样新造型。附属装饰品和配置景物增加。大部分作品确实取得增加工巧华丽和动静呼应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新的生活气息。也有部分制品设计处理不当,难免带来繁杂累赘之嫌,不如前代简洁明快。清及民初,出现部分插手观音,留以袖口,手用插装,属于外销产品,是为防备瓷观音精细的手指在运输途中碰断而特制的,可说是当时为保证外销产品运输安全所采取的一项改进措施。民国时期,除苏学金(蕴玉)、许友义(云麟、裕源)及其兄弟(宝源)等名家作品外,余者制工不甚考究,粗劣居多,精工雕刻者少。1935年后,由陶模印坯工艺改为石膏模注浆成型,为便于脱模,衣纹改浅,边角改圆,不加锐利深刻,胎体亦薄。


柯宏荣&陈桂玉 《披坐观音》

  瓷观音的发展应以近30多年来为最。尤以1985年后一个时期特盛,几乎各厂各家竞相制作瓷观音,争奇斗巧,花样百出,多姿多彩,无奇不有。诸如三头六臂,千手千眼等多头多手系列,十八罗汉朝观音、八仙朝观音等群雕,各式各样,应有尽有,为前所未见,品种多得难以胜计。单一滴水观音就有各种不同规格不同造型数十种,堪称盛极一时,斯时的德化瓷城,被称为“瓷观音的天下”。可惜由于市场竞争剧烈,粗造滥制日多,售价剧降,渐被新兴起的瓷花小杂件瓷所替代。近几年继续生产者则竭力追求制作精品,向高档次发展。

  二、德化瓷观音的主要产品与定名

  德化瓷观音的传统产品主要有坐式和立式两大类。坐式者每多表现庄严肃穆,稳重端正之形;立式者利于表现动态潇洒,超然脱俗之态,坐式者有坐岩、坐石(岩与石之分为岩座较高,分为上中下三个峰的层次,进行玲珑雕琢,甚至有内外层的精巧透雕,石座较低,仅一层次的雕琢变化)、披坐(没座)、坐古莲(似石雕的图案式仰覆瓣结合的底座)、坐莲、坐蒲团、坐几、坐狮、坐犼、坐麒麟等等。立式者有立岩、立石、立云、立莲、立鳌、立鱼、立龙等等。它的定名,主要是作者依据观音的典故和传说在创作设计中择定的。

  大多以所坐所立的景物为名,如立岩者为立岩观音,坐犼者为坐犼观音或骑犼观音等等,配上景物,既是表现故事情节和烘托环境气氛,也是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美感和动静气势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另一种取名则是依据创作意境和造型特征而定的,如足踏莲花浮行于波涛之上的渡海观音;坐于岩石之上、旁置经书、净瓶、岩下潮水翻滚的观潮观音;手抱儿童的送子观音;手提竹篮内入一鲤,反映收鱼精故事的提篮观音;手执净瓶柳枝的施露观音;余如手提莲花、如意念珠、经卷、净瓶、宝珠、拂尘等等皆以提物为名,身披珠衣的为璎珞观音;头戴佛冠的为戴冠观音;背配毫光的称毫光观音;旁立童子的善才观音;多手多臂的十八手、二十四手、三十六手、四十八手以至百手、千手等等则以多少手为名。

  作为法力无边,善于诸般变化,收妖伏魔,普渡众生的观音,其所产生的众多传说可供创作选择的题材十分广泛,“变化”既富神秘感又给作品设计提供了灵活性,故同一题材,由于作者的立意处理和艺术剪裁的不同,往往造成多所变化,姿态神情各异,衣纹装饰别致,规格太小不一,而产生出千姿百态,各臻其美的美术效果。  

  德化瓷观音品名极为繁多,要一一列出其具体名称确是不易,也不必要,但只要了解上述几种传统的定名习惯,基本就可定出它的具体名称,就不致将驾云观音搞成“设雾式”观音,或把俗称“土地”的福德正神称为“德化窑老人”、“德化窑人像”之类令人难以理解的怪称了。

许兴泽 《坐古莲佛光观音》

  三、德化瓷观音的主要艺术成就及其风格

  德化瓷观音的艺术成就是历代雕塑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值得珍视并加以深入研究、总结和继承。但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应当不断研究以集大成。这里仅就泥与火的科学应用,情与境的构图设计,材与艺的雕塑风格谈点粗略了解,以供行家研究参考。

  1、瓷的材料是泥,泥的成瓷离不开火

  瓷观音也就是泥与火的艺术产物,瓷观音的造型结构、动态、线条、衣褶、装饰等的变化极其复杂,在创作设计、材料选择、成型制作中都要考虑火的因素,尤其是德化瓷历来都采用1360℃至1420℃范围的高温烧成,火的考验更加严峻,忽视或没有认真把好这一关键,再好的造型设计也将毁于一旦,不仅前功尽弃,甚至在烧成中所产生的变形倒塌和炸裂还会殃及左邻右舍,损坏其它产品。烧成过程中还应严格控制升温曲线,认真掌握预定的烧成火候,升温宜缓,保温宜长,如非专用窑炉而与其它产品混合装烧,则应选择受势均匀的窑位,以避免变形、开裂、起泡、瓷化不足、色泽不均等毛病的产生。在泥料的配制上,既要软硬适宜,又要达到可塑性和胎釉结合良好的要求,因此,对不同规格产品的选料和配方都必须倾注心力,苦下功夫,反复试验,充分把握方能投产。

  在造型设计中,应充分注重整体造型在烧成瓷化时所产生的重心力,力求解决好支撑面和负荷量的矛盾,并关顾到形体四周的相对均衡,但作为艺术品的瓷观音,不同于平稳匀称造型的日用瓷,总不能制成四周匀称一致的呆板模样,为了突出形象,必然是背后线条刻画少,前面衣褶、饰物多,身姿富有动态,才能塑造出灵活多姿的优美艺术形象,要求四周绝对均匀是不可能的,为免于造型不均衡,在烧成中坯体收缩力不均造成变形,可在设计中加设相应的导具或在成型制作中和装坯时采取辅助措施加以弥补。

  德化之所以能够烧制成功高达1.92米的大型瓷雕滴水观音(每件注浆成型需用泥浆600公斤)和结构复杂、负荷量大、支撑点小,高达1.55米的千手千眼观音(两胁各生出500支手臂,上身手臂伸展宽达62厘米,下身支撑面的足部宽仅22厘米),就是德化瓷雕艺术成功应用泥与火的艺术成果。

许兴泽 实心精品《坐岩观音》

  2、情与境的构图设计

  人物瓷雕难以像其它工艺美术表现那样展开情与境的描绘,而是必然受到自身特定条件的制约,其造型构图设计应以简练的立体形象来表现,境物只能选择最富代表性的道具来烘托,不宜为了反映情境而进行过多的繁琐堆砌,破坏其简明的主体,只要构图处理得当,哪怕仅是一件小道具,也能令人一见就明了它所表现的情境。例如提篮观音,它的道具只是手中所提的一个小竹篮,篮中放一条小鱼,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却能使人联想到《西游记》中描写观音收伏鱼怪的情境,一个小鱼篮既表达了故事情节又烘托出神秘的环境气氛,这种简练的艺术处理手法,便是德化瓷观音构图设计成功之处。


许兴泰《 提篮观音》

  瓷观音是佛像,神佛都是由人衍化而来的,同为西方三大士中的阿弥陀佛和大势至很少在中国工艺美术品中出现,而观音则占尽了石雕、泥塑、木雕、玉雕、牙雕、彩札、陶瓷雕塑、金银铜铁浇注、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其所能够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除了她优美的形象而外,大概还是她象征立心唯善,除邪惩恶,救济众生,慈航普渡。祈求世界大同的大众心理和要求,她具有佛的神秘色彩也带有人的理想特征。因此,历来总是把她塑造得完美无缺,充满美好的魅力。瓷观音的塑造也是如此,她的造型设计和情境构图既有庄严凝重,令人崇敬的佛气质,又有慈祥可亲,优美动人的人情味。既有佛的静也有人的动。动静呼应,栩栩如生,惹人喜爱,观潮观音便是此类设计的一例,观音端坐普陀岩上,身姿自如微侧,颜容端丽,眼神下视。口角含笑,岩下潮浪翻腾,水珠飞溅,一鲤欢跃,鱼朝观音,既表现了观音庄严的坐姿,静穆的表情,寓有变化的身形,又配以波浪、跃鲤的动态,两者动静相应,情景交融,主次分明,自然巧妙。

  再如渡海观音的构图设计,如何表现渡和海?设计者仅选择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和莲叶,放置于翻滚有浪花之中作为圆形托座,观音站立于莲苞之上,双足前后略分,前中立地露于前裙之外,身姿略为侧转向前,双手插于袖内合拱身前,表情庄重祥和。头披风巾,衣角飘拂,翻腾的浪花,飞溅的水珠,飘动的衣角与沉静的表情形成明显的对比,巧妙地刻划出观音超然脱俗之姿和乘风渡海之势,构图手法精练,令人叹为观止。

  德化瓷观音的构图设计,一般境物皆借助托座来处理,并且都是选取地上的岩石、莲花、海水为座,极少采用天上的云朵,其主要立意既是为了表现观音的圣洁清净的超脱特性,也是为了更好表现观音置身于大众生活的人间,寓有佛与人一体,无所不在的深意。

苏献忠《渡海观音》

  3、德化历来以善制白瓷和瓷观音著称于世

  德化历来以善制白瓷和瓷观音著称于世的一大关键便是拥有质优而丰富的瓷土原料,德化瓷观音独特风格的形成,又是巧用材质的结果,德化瓷土的纯净无瑕、洁白高雅和良好的可塑性,有利于观音圣洁形象的细腻塑制和刻功,德化瓷雕艺人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因材施艺,精雕巧塑,创立了自已的风格,誉驰天下,垂范后世。

许兴泽 《坐莲毫光观音》

  德化历来的著名瓷雕艺人,多数兼具木雕、泥塑、漆线浮雕等多种技艺,既是瓷雕大师也是寺庙佛像的雕塑能手,由于熟知菩萨的来历典故,才能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佛像,瓷观音的成功塑雕也是如此。近年来复建的西天寺、九仙山观音殿的观音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等所塑造。这一技艺传统历代沿袭不断,为瓷观音的制作提供了不断精进的素养基础。

  尤其是明代的何朝宗吸取了唐代佛像绘画大师吴道子的作风,使瓷观音的塑造更加形象丰满,雍容大方,潇洒脱俗,美妙绝伦。其所作瓷观音,身姿头部略微侧转,富有动态变化,五官头发刻画精细,双眼睑上两条弯弯的线条从印堂逐渐收缩下延至鼻端。既显示了慈和的双眉又画出了端正的鼻棱,同时也保留了传统佛像的雕刻韵味,衣纹线条的处理采用松紧、对比、均衡、反复的手法,疏密有致、长短交替、粗细相宜、明暗起伏、圆转流畅、主次分明、繁而不乱;衣巾边缘薄利,反转流利活泼,具有舒展、飘逸的轻柔质感;手的制作采用捏塑,手指纤秀。形状优美;珠串、花朵、璎珞的捏制工细逼真。经书、净瓶配置得当;就是岩石、海云、莲花的托座,雕刻也力尽工细,岩石似溶岩锤乳,造型奇巧,玲珑剔透;海水则浪花翻卷,水珠叠溅;莲花则写实逼真,枝叶宛然。整体的精细雕刻,形如一幅素雅、简洁的工笔白描。巧妙的造型设计,精细的雕刻工艺结合洁白明净,如脂似玉的瓷质,形成了德化瓷观音的独特风格,突出了雕塑美和材质美,使瓷观音益见精美传种,动人心扉,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中异彩夺目的明珠。

(文章来源:摘自《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 王冠英)






责任编辑:陈美珠

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陶瓷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评论(0)



首页关于我们寻求报道

陶瓷头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24 taocitoutiao.com
首页 头条 视频 品牌
取消

历史搜索清除记录

热门搜索